永登地理屏障乌鞘岭

365bet娱乐注册 2025-07-27 02:56:48 admin 7302 463
永登地理屏障乌鞘岭

施俊安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段。为甘肃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理要冲,也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C。地方志上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乌鞘岭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位于天祝县境内中部,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峡,岭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强河与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当地人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乌鞘岭东西稍长,南北稍短,素以山势挺拔陡峻,地势险要而名扬天下,是祁连山的一条主要支脉。当你打开中国地形图时,找到祁连山脉的走向时,就会一眼看到主峰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它位于巍峨绵延的祁连山东端的甘肃中部,是东西部重要交通卡口。由于乌鞘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为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一处界山。地形的高峻和分布的差异性,它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阶梯的边界,乌鞘岭的西南为地形的第一阶梯。以东以北的为第二阶梯。同时,乌鞘岭也是划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经过的地段,以东为季风区和外流区域,以西为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地形的高耸突兀,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乌鞘岭名称的由来,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相传岭上曾有“湘子庙”,而乌鞘岭藏语里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十六国时,曾名为洪池岭。

一、历史沿革

乌鞘岭,是我省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名称也经历了几次变更。东晋十六国时称洪池岭,明代称分水岭,清代称乌稍岭、乌梢岭、乌鞘岭,民国时期称乌沙岭,新中国成立前夕称为乌鞘岭,一直沿用至今。据说“乌鞘”为突厥语和尚的意思,后来的藏语名即据此而来。广义的乌鞘岭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最高海拔4326米,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也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主峰经雷公山、代乾山同祁连山东部的主干山脉相接,向东经毛毛山,老虎山延伸黄土高原。自古以来,乌鞘岭为河西走廊的东部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系重要的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前的兰新铁路、甘新公路(312国道)都从乌鞘岭翻山而过。

登上乌鞘岭高地极目远眺,起伏的山岭尽收眼底。只见乌鞘岭像一条巨龙头西尾东,蜿蜒曲折,盘亘其上。南部的马牙雪山峻奇神秘,直插云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清澈见底、水流湍急的金强河像一条洁白的飘带,飘然而出于山脚下滚滚东流。北面的雷公山高入云端,牛头山云雾缭绕,两山并肩而立,各展雄姿。兰新铁路、甘新公路盘上乌鞘岭,再回旋而下。数十年后的今天,向西远望,古浪峡壁立千仞,黑松驿兰张高铁呼啸而过。锦绣河山天开一线,江山多娇无与伦比。

历史上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战河西,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岭上原有韩湘子庙,约建于明代,凡是途经此地者,都要烧香祈祷,祈求路途平安。范长江所著《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可惜!此庙却毁于1958年。

乌鞘岭腹地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而且丰美的水草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特别是国家珍稀的天祝白牦牛就繁育生长在乌鞘岭以东的优质牧场。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业为天下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记载:“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祝由于有着独特的地域条件和优质的草场资源,牧草丰茂,所以自古畜牧业就颇为发达。《五凉志》中记载:“番族以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这里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牧业繁荣兴盛的局面。

今天我们看到的天祝草原,不仅水草丰美,优质牧草丰厚,而且仍然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乌鞘岭东侧的金强驿牧场广袤无比,所产的岔口驿马以善走对称快步而闻名,骑乘时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还有较强的挽力和驶役能力,为全国名马之一;天祝的白牦牛是我国的优质牦牛品种,它生存于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过程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其他名贵中草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白牦牛肉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肉质细嫩、色泽鲜红等特点,其肉质鲜美,享誉遐迩;天祝境内的细毛羊,是毛肉兼用的优质品种,具有耐寒耐旱、抗病力强、长肉速度快的特点,更是闻名全国的肉类佳品。乌鞘岭地势险要,形成了一道东进西出的天然屏障,从古至今为军事要塞。这里草原广布,麦田错落有致;西驱河西,祁连山雪水灌溉戈壁绿洲,农业强盛发达。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绵延于广袤的河西走廊。

二、主要景点

乌鞘岭不仅在中国地理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里的古长城也起到过举足轻重的历史功用。西汉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一举收复河西,把河西纳入西汉版图,修筑令居以西(今永登县西北)长城,经庄浪河谷西行跨越乌鞘岭。汉长城在天祝县境内可见的有三处,均为夯土板筑,在永登县境内也有多处汉、明长城遗迹和烽燧遗迹,经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多已成为土埂遗迹,很难看到汉长城的全貌。沿长城有多处烽燧,大多数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损毁。站在乌鞘岭上极目远眺,万千景象尽收眼底,朔风猎猎,昭示着时代沧桑变迁。这里的长城虽失去了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功能,风化坍塌的只留下残垣断壁,但它的风骨犹存,宏伟气势仍千年不朽。

在乌鞘岭上修筑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工具,以及很不便利的交通路况,当年在乌鞘岭上修筑长城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乌鞘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最高端,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这里地形高,多砂石,少黄土,筑长城所需的黄土大多从外地运来。到了明代,汉长城多半已经坍塌。明朝廷再次修筑新长城。乌鞘岭上修筑的明长城在马牙雪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十分醒目,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安门古城

在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岭南为安门。安门古城依岭边地形而建,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城门向南,现存的残墙断壁已成为两米左右的土埂,这些都是汉代长城。安门古城紧靠汉长城的边缘,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汉代这一带长城之外为羌族居住,在这里设城是为守护长城的军队所设的住所。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查验文书,方可通过。安门古城是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

2、安远古城

安远古城在乌鞘岭北现安远镇,据《秦边纪略》记载,安远堡亦称打班堡,为凉州与庄浪(永登)的分界,“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夷”,四周边都是少数民族居住,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与安门城相呼应,防止外敌入侵,也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保障。两城一个在岭西,一个在岭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考证,唐代在凉州设六府,其中之一的洪地府就设在安远。安远古城西北方可可口达坂下,有一城称番城,还可以辨其轮廓遗迹,为吐蕃所筑。向西过可可口经抓喜秀龙草原直达青海,两城相距10公里,应当是当时两军对垒的地方。番城毁于何时无从考证,但遗迹可显。安远古城,宋为安远砦,明为安远驿,清为堡,有驻军。宋代时,驻军于离安门古城10公里的马营城,安远古城遂被废弃,至元、明、清各朝均未启用。乌鞘岭下的两座古城,以乌鞘岭为战略关隘,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安远古城现仅存一面残墙,墙高5米,宽3米,南北长80米,可见当年的规模极其宏大,被世人所赞叹。

3、斩龙壕

斩龙壕也叫斩龙脉,是一种猜想或这种壕沟为军事防御工事。沿着国道312线盘上乌鞘岭,会在岭上看到一条蜿蜒几十公里的壕沟。有人传说是周懒王,也有人说是刘伯温斩龙脉的遗迹,但是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过乌鞘岭10公里,即为龙沟堡。龙沟堡是以它的东南方的龙沟山和龙沟河(通称龙沟)而得名。从天祝县境内向西延伸的龙沟大山像一条百里长龙和乌鞘岭及冷龙岭相连,按旧时风水说法,此山脉走向颇有龙脉之意,故有斩龙脉一说。

传说中的乌鞘岭“斩龙壕”可能是古代的雁塞、堑壕、土垄或塞的建筑,起防御敌人及划疆界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记载:“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这一记述可见证“斩龙壕”的说法不成立。

乌鞘岭历来是经营河西的屏障,在地理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岭南的安门村和岭北的安远镇历来是戍边扼守,“两面相御”的营地。同时它的地形、气候异常复杂。周围的马牙雪山、雷公山,两山均高于乌鞘岭海拔1000多米,终年积雪,白雪皑皑,严寒甚烈,东亚季风很难越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寒气长侵乌鞘岭,形成东西壁立的高山严寒气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577卷说:“乌鞘岭虽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从许多历史名人途经乌鞘岭时留下的文字中也能看出。祁韵士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盛夏过乌鞘岭时记道:度乌鞘岭,峻甚,地气极寒。方士淦《东归日记》写道: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五月二十九日……唯过乌鞘岭极高寒,山多岚障。”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八月十二日,……又五里乌稍岭,岭不甚岭,惟其地气甚寒。

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冯竣光《西行日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地处平地高与六盘山顶等,秋行冬令,地气然也。饭毕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乌梢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陟。十里至山巅。”清代杨惟昶的一首《乌岭参天》,更是道尽了乌鞘岭的奇崛和伟岸: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末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三、天堑变通途

乌鞘岭高路入云端,是阻隔东西交通的天然屏障,将岭西和岭东分隔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地区。翻越乌鞘岭历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古书记载:“乌鞘岭虽盛夏风起,风雪弥漫,寒气砭骨。”这一点儿都不夸张,对于西去的人,翻越乌鞘岭就象征着对那个孤独而荒寂的西部世界逃离的艰辛;对于东进的人,则预示着进入一种异域的焦灼与不安。二十世纪50年代末,修建于乌鞘岭的盘山铁路,因线路爬行坡度大,弯多、坡陡、路况差,严重制约了列车运行速度。在那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很不便利的情况下,翻越乌鞘岭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原与西域互通的桥梁,但过往乌鞘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亚欧大陆桥的连接和贯通,横亘在武威市天祝县中部的乌鞘岭就像一个交通咽喉和瓶颈,梗阻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畅通和快速发展,打开这条通道,也是甘肃河西走廊和中东部地区几代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向往。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梦想将变成实事。乌鞘岭特长隧道20.05公里,于2006年8月23日上午实现双线开通,兰新铁路兰武段(兰州西至武威南)新增二线铁路全面建成,欧亚大陆桥上的“瓶颈”制约被消除,连云港至乌鲁木齐3651公里间全部实现双线通车。连霍国道主干线永登至古浪高速公路段长40.234公里,主要由乌鞘岭隧道群组成。该隧道群包括乌鞘岭、安远、福尔湾、高岭和古浪5座隧道,隧道群单洞长度43.841公里,其中6公里以上的特长隧道2座,是连霍高速全线最密集、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群,也是永古高速公路乃至连霍高速全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现在,乌鞘岭这座横亘于天祝县中部的天然屏障,只发挥地理和气候上的天然分界线作用,不再是阻挡河西五市通往兰州的交通屏障,此隧道的全面贯通,将对我省河西与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国家经济出现腾飞的局面。

新建兰张高铁三四线兰武段铁路已于2024年6月29日全线通车运营。新建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从兰州市兰州西站引出,经中川机场,过武威、金昌两市,最终引入张掖市张掖西站,覆盖途径的永登、天祝、古浪、山丹等县级城市。全线贯通后,兰张高铁将成为兰州至新疆方向继兰新高铁之后的第二条高铁通道,对沿线节点城市互联互通和纳入兰州为枢纽的“高铁经济圈”有着重大意义,将极大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乌鞘岭虽地处天祝县的中部,但对永登县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永登地理的主要屏障,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界限。

点击关注

永登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永登文旅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永登地理屏障乌鞘岭》

相关推荐

365平台是做什么的 ETL工具Kettle

ETL工具Kettle

📅 07-18 👁️ 4728
365bet娱乐注册 wow军团入侵多久一次 《魔兽世界》入侵任务时间

wow军团入侵多久一次 《魔兽世界》入侵任务时间

📅 07-16 👁️ 504
28365365体育 手机取证数据来源包括哪些内容

手机取证数据来源包括哪些内容

📅 06-29 👁️ 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