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笛子不同,骨管一侧开孔,但没有吹孔,吹奏时要斜向吹奏,不过它一样能吹出精准的六声乃至七声音阶,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
二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竹笛进入了新 的发展 时期,以《五梆子》为代表的竹笛独奏曲渐渐传播开来。人们通常根据乐曲的风格和作曲家的所处地把中国笛子分为 南派和 北派。
北派竹笛曲风格较为刚劲粗犷,与梆子戏高亢悠扬、富有节奏的唱腔相呼应,以“舌”与“指”的技法见长,多用吐舌、花舌、历音等。冯子存先生的作品《放风筝》就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北方特色。
而南派竹笛乐曲则深受昆曲的影响,像江南水乡的水一样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因而在演奏技法上吐音并不多见,但对气息、唇部控制能力的要求很高。
其中最突出的,是 以陆春龄先生为代表、流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的 江南丝竹。其曲调优美淳朴,轻快明朗中不乏绮丽优雅,技法变化层出不穷,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显现出“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在江南丝竹的基础上,陆春龄先生兼收并蓄多种流派的亮点,逐步发展出以上海地区为中心、对中国笛坛影响深远的 海派笛艺。
三丨经典曲目
《姑苏行》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全曲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表现了古城苏州的秀丽风光和人们畅游仙境时的愉悦心情。
唐俊乔老师领奏
&金音笛艺社成员合奏《姑苏行》
抒情优美的曲调借鉴了昆曲《节节高》的旋律特色,回环咏唱,音高错落有致,竹笛独特的强弱、长短的控制增强了乐曲的丰富性,恰恰符合了游人进入园林后“行”的主题,脚步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优美亲切的旋律、典雅舒泰的风格以及轻松明快的节奏,令听者仿佛置身于精巧秀丽的苏州园林,眼前是一幅灵动的写意山水:黛瓦花榭,亭台楼阁,花阴鸟语,曲径通幽。
《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竹笛演奏家简广易于1966年以内蒙古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笛子曲。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它也是中国唯一一首收入联合国教科文音乐教材的笛曲。
《牧民新歌》录音带
引子节奏自由伸展, 颤音、滑音等技法对旋律的巧妙装饰、调式色彩的明显变化以及音乐强度的对比,刻画出了大草原独有的辽阔美好的意境,使听者仿佛看到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
优美深情的慢板中,走马节奏的律动、羽调式旋律的强调和应用,展示了一种幸福、恬美的意境,使乐曲更富于内蒙古民歌风味。跳跃的小快板旋律活泼跳动,好像牧民扬鞭策马,自由地驰骋草原。之后的乐章以四个小段落展开乐思,旋律上具有完整性与 歌唱性。正如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的景象,牧民倒骑在马背上,悠哉游哉,草浪随风起伏,牛羊遍野,如诗如画。尾声情绪更为热烈,十六分音符的急速进行和强烈的节奏,好似万马奔腾,渲染出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
总结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谪仙李白也曾在清夜的笛声中沉醉感怀,思念故乡。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笛声跨越千古而连绵不绝,见证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陪伴文人骚客、映衬侠骨仙风,彰显着厚重的文化力量。几千年兴衰里,它从未远去,只默默地柔润了一段又一段岁月,奏响了一首又一首天籁。
此次讲座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著名竹笛演奏家、同济大学金音笛艺社艺术总监 戴金生教授,引领我们走近中国竹笛,领略中国传统笛艺文化,感受中国竹笛的丰富表现力。
讲座信息
主讲人|戴金生教授:
中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同济大学金音笛艺社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笛子学会顾问。师承陆春龄、刘森等笛坛宗师,先后在《小刀会》、《江姐》等大型民族舞剧、歌剧的演出中作为笛管类吹奏乐器领奏、独奏。
时间丨12月1日(星期二)19:00-20:30
地点丨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疫情期间请大家做好防护措施
进入德文图书馆和报告厅
均需要佩戴口罩哦
文案丨金音笛艺社
编辑丨傅煜
转自 | 同济金音笛艺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